■全媒體記者張文凱
青草漁家
明·陳宗契
石梁平岸草青青,柔綠門前一水渟。
曬網(wǎng)千山低旭日,收綸孤艇動潭星。
自從搬離五一路,我便鮮少踏足青草橋頭。這座橫跨蒸水、矗立于蒸水與湘江交匯處的古老橋梁,宛如一位歷史見證者,靜靜訴說著衡陽城的悠悠過往。
青草橋是瞻仰石鼓書院、遠眺湘江奔騰北上的絕佳觀景地,更是衡陽城當之無愧的“老壽星”。它初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(1186 年),至今已走過838年的風雨歷程。如今我們所見的青草橋是1956年衡陽市政府重修的八孔石橋,雖歷經(jīng)歲月變遷,卻依舊穩(wěn)穩(wěn)地橫跨在蒸水之上。
▲青草橋依舊穩(wěn)穩(wěn)地橫跨在蒸水之上。丁民攝
為何這座橋得名“青草”?據(jù)《湖南地理志》記載,橋附近曾有一座青草佛祠。蒸水自橋下潺潺流出,當?shù)匕傩毡懔晳T性地將蒸水喚作草河,青草橋也因此有了“草橋”別稱。

古詩詞中的青草漁家:
人間煙火的溫柔剪影


在清代詩人朱佩連眼中,瀟湘八景雖美,卻太過縹緲抽象,難以用畫筆精準描繪,而衡陽的青草橋,卻有著別樣的韻味,它的美藏匿于人間煙火之中,處處透著熨帖人心的溫柔。朱佩連常踏著被露水打濕的石階登上青草橋,看暮色如一層薄紗,將斑駁的橋欄鍍成古銅色。當月牙如銀鉤般掛在柳絲之上,江面便星星點點地浮起漁火,那是歸家的船夫們一邊搖櫓,一邊哼唱著悠揚的荊楚漁歌。
另一位清代衡陽籍詩人李穩(wěn),被譽為一代隱逸文人的典范。他在科舉之路上屢屢失意后,選擇隱逸于山水之間,在晴江草堂的晨鐘暮鼓里,尋覓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。有一回,他乘船路過石鼓書院,只見書院灰青色的墻垣倒映在江心,宛如一面巨大的鏡子,飛檐斗拱的倒影被江水波紋揉碎又重新拼合,與青草橋相連,構(gòu)成了一幅絕美的水墨山水畫。暮靄中,幾粒橙紅的光斑若隱若現(xiàn),原來是書院古柏枝丫間挑著的燈籠。此時,書院的讀書聲正乘著江風,悠悠地渡水而來。忽然,空氣里彌漫開醪糟的香氣,抬眼望去,只見竹簾外飄來一葉賣酒船,船頭陶甕上還凝結(jié)著前日春雨的水珠。
在朱佩連、李穩(wěn)的筆下,風聲、雨聲、歌聲、搖櫓聲、讀書聲、賣酒聲,交織成一曲百姓生活的最美樂章,于是,衡陽八景之一的“青草漁家”應運而生。
然而,站在如今的青草橋欄桿前,我不禁心生感慨,感嘆時間的殘酷無情?;炷翗蛎嫔蠚埩糁喬ツΣ恋慕购?,對岸的玻璃幕墻將夕陽折射成刺眼的光斑,腳下的蒸水河,河水渾濁,波紋里連半片漁舟的倒影都尋覓不見。那些被詩人們反復吟詠的漁火,終究成了褪色的詞句,在鋼筋水泥的縫隙里漸漸風干,只留下一抹淡淡的悵惘。

青草橋頭酒百家:
繁華盛景的往昔回響


青草橋附近是三江匯流的寬闊水域,地理位置得天獨厚,它不僅是諸葛亮、彭玉麟訓練水師的軍事要地,更是南來北往旅客停歇的港灣碼頭。唐代著名詩人杜甫,位列唐宋八大家的韓愈、柳宗元、劉禹錫,還有辛棄疾、文天祥、徐霞客等文人墨客,只要途經(jīng)衡陽,無論是北上中原,還是南下嶺南,抑或是前往廣西、云南、貴州,都會與青草橋不期而遇。
源源不斷的人流,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滾滾商機。清康熙八年(1669 年),僧人募捐修繕青草橋,并在橋兩側(cè)建起酒肆、開辦酒家。然而,天有不測風云,1724年10月13日夜,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,將青草橋上的茶樓酒肆店鋪焚燒殆盡。清衡州知府孫元以“橋上開設(shè)店鋪易致橋壞”為由,嚴禁百姓再在橋上建屋開店。從此,那些開茶樓酒肆的老板們,紛紛將店鋪轉(zhuǎn)移至青草橋北的“草橋前街”(今草后街)與“草橋后街”(今屬“五一路”),以及橋下停泊在蒸水與湘江岸邊的船只上。
一時間,街道兩邊酒家店鋪鱗次櫛比,熱鬧非凡。店家們?yōu)榱苏袛堫櫩停鞒銎嬲?,紛紛在酒旗上署上自家店號,或懸于店鋪之上,或掛在屋頂房前,甚至干脆另立一根望桿,扯上酒旗,任其隨風飄展,于是,“青草橋頭酒百家”的美稱不脛而走。
衡陽人向來愛酒,他們?nèi)≯购劤伞昂啤?,其酒香名動天下;衡陽人也好酒,三五杯下肚,足以抵御梅雨季?jié)的潮濕,抵消寒冬臘月的陰冷。而且,每到秋天,天氣漸涼,青草橋頭的各家各戶便忙碌起來,忙著釀造“湖之酒”。剎那間,酒的醇香彌漫了整個街巷,讓人未飲先醉。
衡陽文史專家丁民介紹說,衡陽真正形成“青草橋頭酒百家”的盛景,是在清末民初,尤其是到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,作為抗日戰(zhàn)爭大后方的衡陽,人口、資金大量涌入,工商業(yè)迎來快速發(fā)展,當時人稱衡陽為“小上?!?。青草橋前后街的酒坊多達300家,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。
但命運似乎總愛捉弄人,1938年后的日軍空襲和1944年衡陽保衛(wèi)戰(zhàn),將青草橋北的酒家建筑全部化為廢墟,青草橋頭的繁華景象逐漸消散。
如今的青草橋雖已不復舊時風貌,卻仍靜臥蒸水之上,如一座橫跨時光的橋梁,一端系著往昔的詩意漁火、酒肆喧囂與戰(zhàn)火滄桑,一端連通著衡陽城在新時代浪潮中續(xù)寫輝煌的未來。這座承載著城市記憶的古橋,伴隨著第三屆湖南旅游發(fā)展大會重點觀摩項目——三湘衡韻·花火市集的落地,重現(xiàn)了“燈火輝煌”的盛景。既為衡陽文旅版圖增添璀璨注腳,更以文化賦能提升城市形象,讓千年青草橋頭沉淀的衡陽記憶,在歷史長河與時代脈動中交相輝映、熠熠生輝
編輯:聶山人
責任編輯:張花